“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拓展渠道,激發活力,充分發揮種植業勞模創新聯合體創新創優、扶貧幫困的示范引領作用,這一做法,值得在全社會推廣。”此番話是去年11月23日,全總經濟部勞模管理處處長陳伶浪一行來咸實地調研后給予的肯定和贊賞。
種植業勞模技術創新聯合體,是市總工會創新勞模示范崗的新探索,也是發揮工會優勢,助推扶貧幫困的新路子。去年4月下旬,市總率先組織該市省級勞模盧效平、武軍社、袁永強等7名領軍人物,強強聯手,扶貧攻堅,共同打造“種植業勞模技術創新聯合體”。旨在搭建平臺,形成合力;優勢互補,交流信息;以師帶徒,無償服務。歷經不懈努力,初見成效。如:盧效平等勞模分別打造出各具特色、亮點的“果業電子商務平臺”、“綠色無公害基地”、“傳統農副產品加工基地”……“一平臺、六基地”。力求解決2000名農民就業,推廣10000畝新品種,培訓1000農戶,輻射帶動100戶農業致富帶頭人。8月底,市總又成立了“勞模脫貧攻堅技術服務團”,成員由7人增至23人,下發了《關于在各級勞模中開展脫貧攻堅“一幫一”活動的通知》,在旬邑、淳化等13個縣(市)區指定一名有技術的勞模擔任,主要念好講、診、扶、訓、工、幫“六字經”,全力開展扶貧攻堅。“講”是向貧困戶宣講政策和自身成長經歷,鼓勵貧困戶提升自信心,增強脫貧欲望和能力;“診”對貧困戶致貧原因和脫貧出路“會診”,幫助尋覓因人而異、切實可行的致富門路;“扶”利用勞模在技術、市場、資金上的優勢,扶持貧困戶建立長效脫貧機制,強化“造血”功能;“訓”進行技能、創業和創新培訓,增強就業能力;“工”組織貧困戶到勞模創辦、領辦的實體打工,實現就業,增加收入;“幫”開展“一幫一”結對子,幫助其解決生產、生活、工作等窘境。
“咬定‘脫貧’不放松”。11月6日,市總工會召開了全市種植業勞模技術創新聯合體成員座談觀摩會,共商扶貧幫困,拓展勞模創新服務機制。勞模們八仙過海,各顯才能,通過基地+平臺、技術培訓+無償服務、合作社+入股分紅+困難幫扶等形式,充分彰顯勞模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禮泉縣省級勞模趙中友,引進適應當地發展的御石榴,對村民進行種植技術義務培訓,去年全村人均收入達15000元;彬縣省級勞模盧效平以打造集綠色、有機果蔬種植,反季節設施農業、創意農業、生態養殖、休閑觀光、養生養老等融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扶貧基地,與區域內的“兩鎮八村”簽訂土地和資源入股分紅,吸納160個貧困戶;三原縣省級勞模楊茂勝的“黑五類”(黑小麥、苦蕎、黑玉米、黑豆、黑芝麻) 農產品,在三原、永壽等縣的貧困村進行試種,僅永壽縣渠子鎮下蘆堡村,去年就種植100畝,其中貧困戶種植80畝,市總工會對收入實行“三包”;長武縣省級勞模洪志峰注冊了“長武紅”蘋果品牌,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首屆全國百強品牌”。他還創新果品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使“一鎮五村”3100戶的8428名群眾受益,輻射帶動周邊果園4.5萬畝,且搭建了公益中國銷售平臺、京東 “中國特產··長武館”、天豐淘寶店等八大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聯網+平臺”銷售模式,被授予“陜西省電商扶貧先進企業”稱號。
編輯:張寨西濱 盛妮
陜ICP備19012402號-1 版權所有:咸陽市總工會 聯系電話:029-33210205 郵箱:xyszghbgs@163.com 技術支持:google